学院动态

原文转载黑龙江日报报道我院相关新闻

时间:2021-06-07作者:戴守玉文章来源:js5金沙6038主页通道(航空学院)浏览:220

龙头新闻:社会眼|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春潮涌动农耕忙 助力振兴有新方

黑龙江日报客户端:龙头日报64

  东风吹绿草,布谷劝春耕。五月的三江平原一派繁忙景象。在建三江管理局七星农场第一管理区水稻育秧大棚里,黑龙江农垦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检测专家组在听取了设计理念、作业原理、工作流程及生产率等各项指标参数的情况汇报,对科研人员进行了现场答辩,观看了样机作业流程,对机械的各项设计指标参数进行了测试之后现场宣布,“该样机达到设计要求和检测标准,通过检测”。

水稻硬盘育秧全自动起盘机通过检测

  喜讯传来,全校为之振奋。水稻大棚起盘作业机械化一直是困扰水稻生产的难题,此次由js5金沙6038主页通道水稻起盘机科研团队研发设计,与建三江管理局七星农场、建三江鑫聚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合作的试验项目——水稻硬盘育秧全自动起盘机不仅可减少用工,而且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对未来实现水稻工厂化育秧和统供秧苗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宫占元介绍,为了更好地服务垦区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搭建科技服务“大舞台”,近年来,学校不断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能力,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持续赋能我省乡村振兴。在建立了20余个综合服务示范基地与特色产业基地的基础上,结合省内产业结构布局建设了“四院一所三园”八大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以校垦共建、校地共建和学校自建三种模式探索出了一条高校科技服务社会的新路子。近日,记者走进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寻找推动区域农业经济向“新六产”转型升级持续输出源动力的科技力量。

  良田里聚集新技术

  人勤春来早,田间耕作忙。在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前进农场,全国首个“多线全自动智能化的水稻秧盘播种生产线”刚刚完成作业。作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建三江水稻产业创新研究院重点推进的研发项目之一,学校js5金沙6038主页通道副院长庄卫东告诉记者,该项目集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于一体,只需要4个人就可以实现四条生产线高速、精准地传送基质土和种子,满足4个水稻品种同时播种,并做到了用种量均匀、成苗一致。

黄操军教授进行现场设备调试

  “有了这条生产线,只需要4个人、10个小时便可完成3.2-4万个秧盘的播种量,常规作业则需要在20个大棚、5060个人同时作业,极大节省了人工成本,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益。”看着成批生产的素质好、标准高的水稻秧苗,前进农场副场长王启增喜上眉梢。

多线全自动智能化的水稻秧盘播种生产线

  项目成功的背后,倾注了研发团队付出的艰辛与汗水,这支由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电气与信息学院电气工程、电子工程和js5金沙6038主页通道农业电气化、机械设计等专业教师组成的科研团队自2019年初项目对接开始,项目组成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根据国外引进的播种覆土设备功能不完善的情况,我们成功自主研发出了‘全自动智能化物料分配系统’及相关配套设施。”黄操军教授自豪地说,项目装备采用200PLC作为控制核心,43套漫反射型料位传感器作为传感元件,16台套减速电机和三相异步电机作为执行元件,构成了从传感检测到料位控制的闭环智能控制系统。

  “虽然研究经费有限,但研发团队精益求精,通盘考虑研制出许多实用、人性化的配套机具,使整套装备在许多地方超出了预期的功用和效能,还保证了实用性和美观度兼备。”前进农场农业中心副主任富景权为项目完成效果频频点赞。 

  良法护航种植不慌

  “这里不应该是过程路线,应该是技术路线。”敲响黑龙江省保护性耕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办公室大门,张伟正在耐心地为本科生进行论文指导。指导间歇,记者采访了这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二级教授、国家现代农业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智能化管理与精准作业岗位科学家、我省重点学科农业工程带头人梯队后备带头人。

张伟正在为本科生进行论文 指导记者蒋平摄

  “正常到620日以后,大豆快扬花了。那么它应该长多高?叶片形状应该啥样?颜色及冠层分布应该如何?这其实应该有一个标准型。然后通过实际型跟标准型的对比,清楚地看到它实际上是长高了还是长矮了。继而分析原因,通过后期的处理让大豆恢复到应有的性状。”张伟说,在大豆生长的各个阶段,通过实时监控的办法可以在外界情况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大致保证大豆按照预期生长状态进行生长,从而达到预期产量。

团队正在进行信息采集装备调试

  由于大豆的生长环境一直在变,为了寻找“标准模型”,在尖山农场科技园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九三大豆产业创新研究院开出了7亩地,结合每年实际情况,进行大豆冠形性状信息采集及整理,建立大豆生长标准模型,为智能化管理平台提供理论基础。今年,张伟的团队以10个品种、5个密度,进行大数据分析,并建立各个大豆品种在该地区的“标准模型”。

  张伟说,过去大豆播种主要依靠经验。何时播种,需要驾驶员开着拖拉机去地里“踩一踩”,喷药的时候也需要人到实地去看。但是通过信息采集及大数据分析,现在可以看到土壤能否达到播种条件。“哪块地先能播、哪块地后能播,通过我们规范化、合理化的调配,不仅可以帮助农场节省人工,而且提高了效率。

团队组装无人机遥感

  为了让大豆种植实现“两减一增”,张伟团队通过无人机到地里观察大豆生长情况,给出了精准的施药量建议。2020年,团队在农场较大规模施用了无人机静电喷施技术,减少施肥施药量至少20%。“今年,我们不仅用无人机,而且还将结合地面喷施机械进一步实现‘两减一增’。”张伟信心满满地说。

  水稻抗倒有妙方

  “用老百姓的一句话来说,‘不倒不是稻花香’。因此往往越是品质好的水稻,越容易造成倒伏。抗倒伏不是最终目的,还要提高产量,确保水稻品质不下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孔祥清教授带领的植物化学保护团队预防先行。

  近年来,勤得利农场、洪河农场、大兴农场、二道河农场、前进农场、七星农场、建三江科研所等7个试验点布满了孔祥清团队的脚步,团队使用调节剂开展的抗倒伏和抗低温冷害试验“疗效”显著。

  从2012年开始,孔祥清教授把研究重点放在用生物和化学调节剂提高水稻抗倒伏性方面,并在垦区东部管理局开展试验,在建三江管理局增加了抗低温冷害试验。两项试验表明,“密高水稻壮秆剂”有效提高了水稻的抗倒伏能力,平均增产5%,投入产出比达到14以上;“密高水稻抗寒营养剂”“密高水稻授粉增进剂”在极端低温、寡照的情况下,平均增产8%,投入产出比为16.4以上,两项试验降低了倒伏和低温冷害对产量和品质造成的影响,效益可观。

密高水稻壮杆剂抗灾成效对比

  数据也许枯燥,但团队成员手机里2019年的这张照片则更为直观。在倒伏比较严重的地块形成了一道奇观,周围水稻出现大面积倒伏,而唯有施用壮杆剂的地块水稻长势好并几乎没有倒伏。当时,听说了这件事的稻农成群结队前来参观,场面壮观。

  去年,孔祥清将玉米抗倒伏调节剂施用在绥化、齐齐哈尔、鹤岗、双鸭山等地区和农垦集团北安分公司所属农场的玉米示范田中,经历了台风的考验,在抗灾保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他的团队将在五常市进行水稻壮秆剂示范,为五常市水稻生产和农民增收保驾护航。

孔祥清团队在勤得利农场无人机施药现场

  “使用调节剂抗倒伏也不是绝对的,还要看灾害程度,但对抗一般灾情比较显著。”孔教授表示要将研究继续进行下去,扎根龙江助力乡村振兴。

记者:蒋平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提供)